
中新社柏林10月13日电 标题: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当代中国——专访德国汉学家史汉伟、中新社记者马秀秀。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如何连接历史与当代?学术界如何讨论中国现代化?欧洲中国学生如何增进中欧之间的了解?应邀出席会议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密特·格林策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他说,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就无法真正了解当代中国。采访实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总体情况?欧洲汉学研究现状如何?您如何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史汉伟:欧洲中国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讨论中国。中国和当代中国都是过去的研究对象。不幸的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忽视历史而忽视现在。然而,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了解当代中国。这包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和早期技术发展的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长期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包括满语研究);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现代的许多发展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先前冲突的一些领域仍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记。这不仅包括增加与周边国家、国家的交往历史、各朝代的兴衰,还包括自唐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学术、官僚制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等传统。而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各种经历都清晰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空间中。 2025年10月1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从景山公园看不到紫禁城。中新社记者 张相宜 摄 中新社记者:西方学术界是如何讨论、理解和认识的?您对此有何观察?史汉伟:西方学界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存在分歧。虽然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追赶”在此过程中,中国更加重要的国际地位不再被赋予为“追赶者”,而是被误解为“威胁”。当前,一种“制度对立”在中国认识西方上占主导地位,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观点忽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国情。一些观点不但不欢迎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反而不把中国视为威胁。与此同时,人们也没有注意到一点:中国与其他现代国家一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像这样关于中国的讨论,即使是英文,世界上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但一般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涵盖这些内容,他们看不到中国在现代化中面临的同样的挑战。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历史视角,特别是系统结构问题在几代人之内和历代以来,这些都被忽视或越来越令人失望。欧洲可以从应对和扭转中国问题中学到很多东西,反之亦然。 2025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中国机器人吸引了观众。中新社记者 唐彦军 摄 中新社记者:数字智能时代,欧洲研究将解决哪些新变化?史汉伟:获取数据的便利给中国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着复制现有偏见的风险,从而抵消甚至完全避免新认知和观点的产生。因此,研究的自由依赖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国际层面,多见解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依附关系。私人领域、参与与淘汰、适应与抵抗、个人愿景与国家规划/公共规划、个人信仰与“主流共识”往往很少受到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差异性和活力。 2024年7月,来自15个国家的22名青年汉学学者抵达贵州,进行为期8天的学习活动。图为训练营学员在固阳孔子学院体验茶艺。中新社记者 曲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当前的学术环境对欧洲研究中国学有何影响?史汉伟:这里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一些媒体对欧洲、政客对华的孤立态度,对于中国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话题确实不愉快,会造成障碍。特别是“制度化组织”的概念“请愿”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立性,阻碍了学习和消费的实施。如果人们能更积极地采取一种便秘意识,就会获得很多认知。比如在“代际契约”这个主题下,各个领域(如养老、护理、公共财政债务)相关问题的各种展示,有助于产生一个更清晰的画面。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欧洲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与欧洲相互促进的研究?史汉伟:中国欧洲研究和中国欧洲研究对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都非常重要。然而,双方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性。无论涉及哪一方,做好保持一定客观距离看待问题的准备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样重要的另一点是,具体和c对中国的全面了解需要纳入公众讨论,让更多人了解。 (完)采访者简介:史汉伟。中新网记者 王军 摄 施汉伟,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名誉教授、汉学家。 2023年底,他将担任德国蒂宾根中国中心主任和高级教授。他广泛撰写并出版了十二本专着,涉及汉语、宗教、历史、文学、语言思维等多个方面。
牢记嘱托、感恩前行——安徽奋勇向前|满载49吨,每公里发电1度电,合肥造重卡推动商用车绿色转型
牢记嘱托、感恩前行——安徽奋勇向前|满载49吨,每公里发电1度电,合肥打造重卡推动商用车绿色转型